公务员考试
公务员考试常识:
组织专业能力测试的,按照笔试成绩占50%、面试成绩和专业能力测试成绩共占50%的比例合成,其中,专业能力测试成绩一般不超过综合成绩的15%。
数量考思维,考运算,也考倒了大批考生。小学奥数的难度,备考做好心理准备;
虽然考核内容变化不大,但江牧云发现,考试的确在往精细化发展。
判断推理,涉及事物间的关系和矛盾,纷纷复杂。
行测有5个模块,言语、常识、数量、资料、判推。
① 笔试成绩必须达到合格分数线以上;
公考培训老师江牧云自己就参加了三场省考,全都顺利通过了。在工作几年后,他决定辞职,做全职的公考培训。
这个传闻虽然是有几分可信度,但是相亲是一回事,相中了又是另外一回事嘛!毕竟在这个看脸的时代,你上岸了没准择偶标准还提高了呢!所以,考上公务员只能说能增加你相亲的次数,至于能不能找到对象还是得看缘分吧!
谢小庆也曾提到,采用笔试的方式选拔公务员是不得已的办法。人才选拔的最好方式是“试用”。
被后人评为杜甫“生平第一快诗”的是->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》,
过了分数线不代表进面了。考生能否进入面试,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:
复习规划就是先打牢理论再刷模块题,刷完总结,我这两个阶段差不多用了两个月,然后再刷套卷半个多月,差不多总共三个月的时间备考时间,我觉得三个月算是比较正常的备考时间安排了,各位想要稳一点的话就保守安排三个月吧。
中国证监会按照“证监会财金类、证监会会计类、证监会法律类、证监会计算机类”四类职位笔试试卷全部为客观题,考试时间120分钟,满分100分,考试题型包括单选、多选和不定式选择题等。
申论写作明确要求阅读材料的时间是40分钟,作答时间110分钟。大家应认真阅读资料,抓住中心,不要盲目下笔,急于写作。有的考生看到四道写作题会比较心急,于是就草草看一遍给出的材料,没有深入了解和思考就下笔开始写,但往往不是写一半写不下去了,就是写的跑题了,结果就是返回去再读材料反而更耽误时间。
王维《山居秋暝》:“随意春芳歇,王孙自可留”。所用典故出自->《楚辞》,
其实这一点大家应该都知道,任何一种大型选拔性的考试,成功的都是少数,更何况是号称“千军万马过独木桥”的公务员考试呢?如果你连这一点都没有清楚的认知,那只能说你是在自欺欺人了。所以大家在选择公考这条路的时候就要告诉自己抱着一颗平常心,在有限的时间里,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准备这场考试,能够上岸当然再好不过了,但如果遗憾落榜也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去接受这种结果。
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为客观性试题,即单选题,考试时限120分钟,满分100分。申论为主观性试题,考试时限180分钟,满分100分。
对策考解决问题的能力,注意找材料内容,分条做答;
未组织专业能力测试的,按照笔试、面试成绩各占50%的比例合成。
申论我就是跟着单老师的课程进度走的,每天上午下午各一节课。
(2)综合成绩计算方法
公务员笔试的内容分为两部分:《行政职业能力测验》、《申论》,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行测和申论。
申论这两本还是很不错的,内容非常详细,分题型介绍,例题讲解也很清楚,不光有答案,还有对材料的分析,对答案的拆解,组织答案的框架。很适合培养小白阶段的申论做题思维。
国考包括笔试面试两阶段,笔试包括公共科目和专业科目两部分。
(1)笔试成绩计算方法
摆在百万考公大军面前的是接连的国考、联考、省考、市考。考试内容差别不大,成功概率都不高。几句网络俚语道出了考生的渴望和心酸:“不孝有三,不考公为大”、“国考陪考,省考上岸,不行事业单位再战”。
202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共有212.3万人通过用人单位资格审查,远超去年同期,而此次国考共计招录3.12万人。以此计算,通过资格审查人数与录用计划数之比约为68∶1,创历史新高。
这是第一次,“卷子”代替了“条子”,“考官”代替了“跑官”。
第一波报考热潮出现在2004年,那还是“非典”疫情的余波时期。第二波热潮是2009年,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第二年。随着互联网公司崛起,社会上兴起全民创业潮,2014年考公的热度降到低点。
从2020年开始,考公又进入了第三波热潮。
考试就是筛选的第一道门槛。
如今他拿到考题,只觉得题型和自己2013年第一次参加考试时差别不大。行测中充满了天文地理各路庞杂的知识。比如,在人云亦云、且战且退、自作自受、全心全意四个选项中,找到载歌载舞的同类词。
第一次考前,他就告诉老师,他底子薄,很多题目都看不懂。但他坚持了下来,连续考了五年,终于在32岁成为狱警。
面试最常用的是结构化面试和无领导小组讨论两种形式。
成语“退避三舍”出自->《晋楚城濮之战》,
其中,言语理解与表达、判断推理、资料分析是行测的三面大旗,拿下这三面大旗,基本上行测就稳了。
(2)综合成绩计算方法
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根据《招考简章》中规定的面试人数与计划录用人数的比例,按照笔试成绩从高到低的顺序确定各职位进入面试的人选,并在考录专题网站上公布。
《国语》:“王不听,于是国人莫敢出言。三年,乃流王于彘。”这里的“王”指->周厉王,